Friday, March 31, 2006

「謙卑就是不斷深化與所有人感通一體的知覺。那是讓人自由地確認:「我和其他所有人一樣,我為此而感恩!」」—104

「當我們的「是」仍 然是充滿憐憫時,即是說仍然是以人為中心時,我們這時代的複雜問題便不會將我們拖進絕望之中,我們的心也會燃起愛的烈火。我們不能愛一 些問題,但我們可以愛人。而對人的愛向我們顯明處理問題的方法。富憐憫之心的抵抗者永遠都直接看著真實的人的眼睛,不自己以人類的天然傾向過早地分析「真 正的問題」。」—106

「很多爭取和平者因為面對我們時代的嚴重問題,已經失去喜樂,變成宣告災難的先知。不過,任何人如果無情地宣佈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希望藉此推動別人參與爭取的工作,都不是締造和平者。」—109

以上摘自盧雲著《和平路上》

=========================

回眸時,才發現已在身邊。
慶幸,那是自己走過來的路。

"I, also, would like to look and smile, sit and walk like that, so free, so worthy, so restrained, so candid, so childlike and mysterious. A man only looks and walks like that when he has mastered his Self. ...No other teachings will attract me, since this man's teachings have not done so."

"Knowledge can be conveyed, but not wisdom. It can be found, it can be lived, it is possible to be carried by it, miracles can be performed with it, but it canno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taught."

Only the wisdom that was found and experienced by oneself will be his own.

Saturday, March 18, 2006

沉重

近來沒有什麼心情去看叫人感覺沉重的戲。但覺現實生活中,早已有太多活生生的,讓人覺得沉重的人和事。時間都花在與這些人好好相處,以及學習化解隨之而來心中那塊重重的鉛。
過往幾年的經歷讓我不再懼怕面對沉重和傷痛;也增加了對他們的包容度,但不代表面對他們能輕鬆自在不覺痛苦。
記得鄧姑娘講過,她和其他同事一到放工,合上拍紙簿,就會把當天所聽到的一切負面情緒忘個一乾二淨。看來,我也需要學習一下。
不過,比起從前,我已經放開了不少了。^o^

Friday, March 10, 2006

他的墓志銘該如何寫

A02  南方都市報  時事評論‧社論  2006-01-21

來信/來論
他的墓志銘該如何寫  那小放

他 只是瘋了,還沒有死。我卻要考慮他的墓志銘該如何寫,這並不是要詛咒他,我們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會發生的。如果未來他並沒有成名,我 想,至少今年的這個時候他的發瘋也是其人生經歷中值得濃墨重彩的。其墓志銘上應該留有“2006年春運因買不到回家的車票而發瘋”的人生痕跡。

他, 一個在寧波打工的安徽民工,“等了3天也沒有買到阜陽的票,18日站方說8天內的票全部賣完了,當天下午他突然就得了間歇性精神病,送到醫院後吃了些 藥好些,想不到看到記者他的病又犯了”,拉着記者非要給他買一張船票不可,說着就要下跪,言語有些混亂(1月20日《現代金報》)。

我們可能都還記得那個幾天前猝死在沈陽北站的男子,也是為了得到一張火車票。春運,車票,猝死,發瘋,春節,素不相幹的詞居然以這種方式串了起來。嘲笑我們想像力的同時,也以最殘酷的方式表明,每個個體在社會面前、在體製面前是多麼的脆弱,不堪一擊。

就像美國作家納撤尼爾-霍桑在看了名不見經傳的“卑賤者”美國人約翰-特里奧墓碑上的“凄涼的詩句”後說的那樣,“可憐地生活,可憐地死去,可憐地掩埋,沒有人哭泣”,在每個為此瘋掉死去的人的墓碑上,都要刻上這樣的句子。□那小放

網主註:環境通常不是令人發瘋的唯一因素。不少病者也有一些先天性的基因遺傳,使他們容易受不住環境壓力而發病。

=====================

我現在正在上精神科的課。同學們都覺得「精神病人好慘」,但大部份人都不能指出慘在何處。這篇文章,算是把「好慘」寫得較立體,能把精神病和生活扣上關係,也把中國社會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帶出水面。很扎心。

=====================

《南方都市報》,是中國內地「南方報業」旗下的其中一份報紙。該公司亦擁有多次被中共中央政府中宣部整肅的《南方周末》。

Monday, March 06, 2006

在靈山腳下徘徊

153/526。

直到128,我才感受到第一個笑容。無論那是否純然清新的快樂。
153了,我還未看到一絲溫昫。
那裏的濕度總是很高。形容空氣的詞語就只得霧、雨、霞、霜、雪等,付上呼嘯的北風。形容光暗的詞語也只得漆黑、伸手不見五指、黑墨,昏黃搖晃的燈光和日落的晚霞算是最明亮的了。
真的就是這種環境嗎?

在68, 我停了下來,讓眼睛凝視空氣中的粒子。心中的五味架打翻了,豉油加老抽加檸檬汁加可樂加胡椒粉加糖加喼汁加鹽加雪碧加wasabi加醋加生粉加芥 辣....................................... 一點不混和,獨立而同時地刺激舌頭上的味蕾,讓味覺神經來一次大轟炸。
我百感交集地哭了。很清晰地,這種哭不是為了單純的悲傷。

時 空和人物交錯。我開始不大在乎這是誰在什麼時候的那裏了。反正都是一個人,訴說著一段經歷,成為一個故事;這故事又混進歷史的大江河,徐徐前進。在河裏 剪出一段這人的過去,那人的未來,什麼地方的現在,拼拼湊湊,又是另一個人生。我能聆聽多少?能經驗多少?又有什麼意義?時、地、人,真的那麼重要嗎?

漸漸感覺到,Siddhartha在我心中起的作用。打從93開始,我學習憐憫和包容,把心裏的海洋撐闊。 也就是說,我抽離了,不是你,不是我,也不是她。不過,也要憐憫一下自己,在現實中我做不到。剛昨天晚上,我忍不住了。

153/526,我未看得通,也不覺得出奇。還有526-153=373個機會。仍看不通的話,還有526x無限個機會。
直到現在,我仍未跑上那圩迴多岐的山路。看來,我真的需要多點機會了。

Friday, March 03, 2006

讀‧獨

看完Hermann Hesse 的 Siddhartha。很好的書,不累人,卻叫人想很多。
頭半部份的故事...實在太像我了。

自從停止教會生活以來,漸漸發現身邊因為各種原因離開教會的人也不少。他們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原因和想法。我很欣喜,因為我有了一班新的,能互相分享的人。
孤單感好像少了一點。

選 擇獨行,首先要學懂面對孤獨。我記起當心裏受著孤單感煎熬,失落到極點的時候,曾多次用各種方法吸引身邊人的注意力。我清楚他們的注意並不能減少我的孤 單感,反而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那種強烈的不被了解的感覺更會加強我的孤單感。我很怕孤單。我很怕沒有人了解,很怕世界和我之間那種強烈的距離感。唔,好 明顯,過往的信仰對我的影響仍然很大。我只是在嘗試擺脫基督教的紛圍,嘗試當一個普通人。否則,又何以會感到孤獨呢?

==================================

"Knowledge can be conveyed, but not wisdom. It can be found, it can be lived, it is possible to be carried by it, miracles can be performed with it, but it canno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taught." --Siddhartha, Chapter 12

Following myself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en following a teacher. Only the wisdom that was found and experienced by oneself will be his 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