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我剛從家裏回來。
今天是中秋節,家裏卻只得母親一個,呀姨出公差,身在德國。平常每天的生活,母親都是和呀姨一起過的。中秋節一個人吃月餅,我知道母親怪不好受的。於是,就回家陪老母去了。
回 到家,母親明顯地很開心。一整個晚上很普通的相處,平靜,但充滿愛。晚飯有一盆齋菜,炒蛋,雞翼,然後有藥材煲成的苦苦的湯水。飯後看電視,由於電視節 目實在太無聊了,我們母女倆不停地在無綫與亞視之間轉來轉去。再晚一點,連電視也關上了,我們切水果,賞月,吃月餅;順道對月餅的各種包裝和味道評頭品 足。我臨走的時候,母親忍不住開口問道:你是否不會留在家睡了?我點點頭。母親默然,望著我更衣,替我收拾行裝;然後,我拿著她所煮的一大袋愛心,出門走 了。
回宿舍的時候,我問自己,為何不在家裏睡一個晚上,明天才走。這個問題,連我自己也搞不懂。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流著淚,但是,我情願選擇在宿舍流淚,也不選擇在家裏睡覺。
輔 導員說:人會本能地離開一個曾經傷害自己的場景。就如曾經被狗咬過的小孩一樣,就算他長大以後,能力隨年月提升,他仍然會怕狗,就算那只是一隻毫無殺傷 力的小番狗。足夠嚴重的受傷經歷,會在人的潛意識中加上一道防護網,以後每當相似的場景出現時,潛意識的警號會立即響起,驅使我們離開這個可能帶來危險的 場景。這種驅使一點也不客觀,不理性,也毫無事實跟據;它只是在我們心裏面,最忠實的一把聲音,是一個曾經淌血的傷口,害怕再被觸碰。
而我的家,就曾經是令我受傷的地方;我的母親,就是那令我心淌血的人。
什 麼是「家」?對大部份人來說,家是一個安息之所,是人的歸屬感依付之處,也是人基本身份的來源。但對我來說,「家」是人與人之間最近距離接觸的地方,最坦 露,最清楚,好與壞一目了然;於是,「家」也是我們最易受傷害的地方。如果說「家」只是開心溫暖安全之處,那麼,我們只是了解「家」的一半而已。「家」能 為我們帶來最大的滿足,同時也能為我們帶來最大的傷害。
我們經常說:我們想要一個家,一個讓我們舒舒服服,安心休息充電的地方。但我敢肯定,沒有人想要一個混亂和帶來傷害的家。但是,會否是時候想想,當我們想要一個家的時候,我們「要」來了什麼?我們能只要笑容不要眼淚嗎?我們又是否準備好迎接一個真正的「家」呢?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